人民網北京9月29日電 (記者夏曉倫)在9月29日舉行的國家發展改革委9月份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聞發言人李超通報了我國在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區域協同創新、支持民營企業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并就《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相關熱點問題作出回應。
明確目標:到2027年智能終端普及率超70%
針對《意見》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的目標,李超表示,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可以自主感知數據、信息、環境,自主進行任務規劃、決策和執行,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落地的直接載體。
她舉例稱,如工業質檢機器人可以自主檢測缺陷、分離殘次品,極大提升生產效率;智能家居機器人可以自動調節溫度、濕度、采光,自動完成地面清潔,有效提高生活品質;智能可穿戴健康設備可以隨時為我們進行“微體檢”、自主開展慢病管理,成為我們身體健康的貼身守護者;智能安防機器人可以自主巡邏、識別危險、開展應急處置,提供全天候的安全守護。
“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提升生活品質,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應用需求雙向奔赴是我們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的初心。”李超表示,為實現該目標,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從三方面推進:
一是構建導向明確、尊重規律、規范發展的政策環境。制定政策指引,圍繞技術支撐、應用推廣、安全治理等方面提出原則導向和具體工作要求,加快基礎技術、安全可信、互聯互通、行業應用等標準研究,制定互信互認共用的技術標準和產業規范,建立用戶導向的評估體系,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助力更多好企業、好應用脫穎而出。
二是協同推進技術攻關和開源共享,加快創新步伐。支持人工智能企業與各行業龍頭企業協同創新,開展從基礎功能到復雜場景的漸進式應用驗證,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持續推進開源體系建設,依托龍頭企業、高校院所,打造開源平臺,推動大模型、數據集等共建共享共用,培育發掘優質開源創新創業項目,形成開源示范效應。
三是供需兩端同步發力,推動市場擴容。在供給側,圍繞“人工智能+”教育、醫療、養老、出行等重點領域,支持企業積極開展試點示范,遴選優秀范例予以宣傳推廣,打造更多實用、好用、用戶愛用的新產品和新應用。在需求側,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行業應用場景開放為牽引,創新消費補貼方式,加快推動智能終端、智能體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
支持民企:深度參與“人工智能+”行動
民營企業是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力量。
“實踐證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人工智能+’行動都離不開民營企業的積極參與,也將為民營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紅利和廣闊的機遇。”李超表示,今年一季度,我國新設立人工智能軟件研發類民營企業25.4萬戶,一批民企在大模型研發、機器人創新、工業質檢等領域取得突破,有效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變革。
針對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參與人工智能發展還面臨算力資源不足、數據獲取難、技術門檻高等問題的現狀。
李超表示,為此,《意見》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務實舉措。針對算力資源不足問題,提出將推動智能算力基礎設施運營模式創新,鼓勵發展標準化、可擴展的算力云服務,切實降成本、優服務,為企業提供更多普惠易用的智能算力。針對數據獲取難問題,提出將推動公共財政資助的版權內容依法合規開放,鼓勵探索基于價值貢獻的數據成本補償、收益分成方式,解決長期困擾企業的數據產權與版權問題,助力各類企業更加高效地匯聚和使用高質量數據集。針對技術門檻高問題,提出要堅持開源開放的政策導向,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開源貢獻評價和激勵機制,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探索普惠高效的開源應用模式,為各類企業提供更多前沿技術支持。
此外,為降低開展“人工智能+”的綜合門檻,《意見》還提出布局建設一批國家人工智能應用基地,為各類企業提供算力、數據、模型、應用等共性服務能力,打通供需對接、資源共享、方案中試驗證等渠道。
李超透露,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多措并舉支持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深度參與“人工智能+”行動。在政策上,在“兩重”建設中支持國產算力、模型、語料庫發展,加大“兩新”政策對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國有企業將更多戰略意義強、經濟收益高、民生關聯緊的場景向民營企業開放。在資金上,持續在算力等領域發放“人工智能券”,為企業使用算力服務提供補貼,支持企業加大創新研發力度。在項目上,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應用中試基地等人工智能重大項目建設,打造一批應用典型案例。
協同推進:長三角制度創新助力一體化發展
在區域協同發展方面,李超介紹,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她表示,近年來,該示范區緊扣“一體化制度創新試驗田”的戰略定位,在探索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生態友好型發展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從0到1”的制度突破,累計形成154項制度創新成果。在率先取得突破的同時,復制好推廣好示范區的制度創新成果,也是示范區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
這些經驗主要有三個方面特點:一是聚焦群眾關切。比如,建立跨省域醫聯體醫師統籌管理機制,醫師在跨省域醫聯體內開展異地執業時,可免于辦理相關手續,患者可以更加便利地享受優質醫療資源。
二是一體推進基礎設施“硬投資”和制度“軟建設”,在通過“硬投資”解決有得用的基礎上,通過“軟建設”保障用得好。比如,統籌推進示范區燃氣專項規劃、管網建設標準、管線接駁方案、價格結算方式、應急處置互助等制度建設,推動燃氣管網跨省域互聯互通,提升整體服務保障效率。
三是適應發展新形勢新需要,比如,選取綠色會展、綠色餐飲、零碳旅游景區、公共機構綠色數據中心、鄉村民宿等5個區域特色明顯、市場需求突出、條件較為成熟的領域,通過聯合發布跨省域綠色服務認證目錄、實施綠色服務評價標準,激活綠色消費市場。示范區制度創新經驗不僅要推得開,更重要的是要在推開后還能落得下。
李超還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方面,進一步創新示范區經驗推廣形式,組織各地方深入學習、積極推廣,持續推動經驗落地見效。(實習生葉恒希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