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9日電 (李若晗 孔任遠)“現代化進程中的新質生產力”國際研討會19日在北京舉行。多國與會學者圍繞新質生產力、可持續發展、全球人權治理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當天開幕式上,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余應福表示,新質生產力理念契合發展中國家追求現代化的現實需求,為推動世界人權事業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
余應福指出,科技創新是推動現代化和人類發展的關鍵動力。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核心特征。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發展,中國在科技創新與產業應用方面成效顯著,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以24個科技集群數量連續三年全球第一。中國已與外國政府簽署110多項科技合作協定,持續擴大“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他呼吁國際社會攜手推動科技創新,反對技術封鎖和產業鏈脫鉤,促進科技要素跨國流動,使各國人民共享創新成果。
余應福強調,共同富裕是實現發展權的重要價值所在。在現代化進程中,須充分發揮人的主體作用,使個體公平享有發展收益。中國通過優化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技能人才超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6000萬,有力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同時,中國運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開展遠程教育,助力偏遠地區發展;中國發展新能源產業,為社會提供數千萬就業崗位,不斷推進共同富裕。余應福表示,應堅持“發展為人”的理念,加強人力資源開發與國際合作,助力各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余應福進一步表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權的時代性特征。推進可持續發展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中國倡導的新質生產力本質是綠色生產力,正通過綠色技術創新、能源轉型和產業優化加快全面綠色轉型。中國已與42個國家簽署應對氣候變化合作項目,提供并動員資金超1770億元人民幣,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持。他呼吁國際社會深化生態文明交流,借鑒綠色實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余應福最后表示,中國外文局將發揮多語種、多平臺優勢,打造以新質生產力為主題的國際傳播矩陣,聯合中外機構開展合作,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式現代化及新質生產力的理解與認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