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舟山9月25日電(曹丹)9月21日至2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組織媒體走進浙江,開展“新時代法律監督工作巡禮·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集中采訪活動。
在舟山,采訪團深入了解了當地通過創新運用“數字管控+立體監督”模式,有效破解海上社區矯正對象的監管難題,實現了監管有力度、幫扶有溫度。
舟山市是中國首個以群島建制的地級市,擁有2085個島嶼,涉海涉漁產業是當地重要的基礎產業和民生產業。
9月24日,舟山市普陀區一景。曹丹 攝近年來,涉海涉漁社區矯正對象數量占全市年均社區矯正對象的三成以上,因生產、就業、就醫等需要頻繁跨區域活動的情況日益突出,傳統社區矯正管理模式面臨“謀生難、監管難、幫扶難”等困境。
“我是家里唯一的勞動力,30多年來一直靠出海捕魚為生,如果不能出海,全家生活就沒了著落。”舟山市普陀區沈家門街道社區矯正對象吳某的這番話,反映了這一群體的普遍困境。
解決社區矯正對象的謀生問題,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一環。
舟山市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王彬介紹,為解決這一難題,2021年,舟山市人民檢察院、舟山市司法局聯合海事、海洋與漁業等十部門出臺《關于涉海涉漁社區矯正對象監管監督的若干意見》,構建起監管、監督、幫扶“三位一體”的靶向矯治方案。
9月24日,舟山市普陀區司法局工作人員向采訪團介紹“海之矯”數字監管平臺。曹丹 攝科技賦能成為破解監管監督難題的關鍵。
普陀區司法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樂軍向采訪團一行介紹,當地創新開發“海之矯”數字監管平臺,打通10個部門的22項數據資源,實現外出審批一網辦理。社區矯正對象通過手機即可申請出海,平臺通過多維風險預警模型和實時船只軌跡比對,實現從“人防”到“技防”的轉變。
采訪團在現場看到,“海之矯”數字監管平臺上設有核驗審批、日常監管等模塊,涵蓋上下船登記、船舶軌跡、在線簽到、視頻核查等功能。
據普陀區人民檢察院刑事執行部門主任胡佳靜介紹,社區矯正對象上下船需“打卡”,系統自動比對手機與船舶位置,一旦出現異常即觸發預警并進行人工核查,確保監管監督精準高效。
據統計,目前已有240余人通過該平臺獲準出海作業,實現零脫管、零漏管、零再犯罪目標。
在保障監管的同時,舟山還積極構建多元就業幫扶體系,通過組織技能培訓、搭建就業平臺等措施,已開展培訓40余場,提供就業指導470余人次,幫助110名社區矯正對象實現轉產再就業,切實提升社區矯正工作的綜合實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