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風云變幻,逆全球化暗流涌動,人類文明的航船在“文明優劣論”“文明沖突論”“制度對抗論”暗礁之間顛簸,關稅戰、貿易戰與局部沖突加劇了全球治理赤字,文明多樣性正進一步被擠壓。
人類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文明何往,發展何為?
27日,習近平文化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行,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在會上發布智庫報告《文明發展論——構建以發展為核心的新型文明觀》。報告提出,文明發展論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以獨立自主守護文明主體性,以執政為民錨定文明發展根基,以多元共生拓展文明包容性,以革故鼎新激活文明創新力。
報告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闡釋為“文明發展”與“發展文明”的雙重進程,突破了傳統現代化理論的線性演進邏輯,建構起以發展為核心的新型文明觀。
受訪專家學者認為,從文明交融論到文明發展論的新型文明觀,既是對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也是破解當代文明困境的行動指南,終將指引人們穿越“西方中心論”的迷霧,架起一座通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虹橋。
文明何往,發展何為?
面對全球性的發展困局,人類文明應當走向何方?發展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在2024年10月發布《文明交融論——基于突出特性與價值立場的中華文明新主張》后,繼續深入研究,歷時一年采寫完成《文明發展論——構建以發展為核心的新型文明觀》智庫報告。
智庫報告課題組認為,文明交融論與文明發展論是新時代中國對人類文明進步的雙重闡釋:底層邏輯均植根于對文明多樣性的深刻認知。文明交融論聚焦文明間關系,文明發展論則圍繞“文明如何在共存中實現進步”展開論述。
位于京冀交界處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2024年11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文明發展論——構建以發展為核心的新型文明觀》智庫報告認為,在全球治理赤字與文明沖突加劇的時代背景之下,這樣一種以發展為核心、植根于深厚文明傳統并經過實踐驗證的新型文明觀,能夠為人類回答“何所為、何所往”提供重要啟示。
正如報告所述,以中華文明作為觀照,文明的延續與發展始終遵循四大原則:獨立自主、多元共生、執政為民和革故鼎新。
獨立自主掌握文明發展命運。歷史表明,任何文明都不能依靠外部力量實現真正強大。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立足國情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多元共生激發文明發展活力。文明因交流而豐富,因互鑒而發展。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共存,唯有尊重多樣性、鼓勵交流互鑒,文明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2025年8月22日,家長帶著孩子在浙江自然博物院參觀。 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執政為民厚植文明發展根基。中華文明歷來重視人的價值,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F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其本質是人的現代化。
革故鼎新永葆文明發展生機。中華文明歷來注重創新,從先秦子學到宋明理學,思想體系持續演進。在“第二個結合”中,馬克思主義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要發展的文明,更要文明的發展
受訪專家、學者認為,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命題下,文明發展論旨在回應“文明何往”的世界之問,為“發展何為”提供東方答案。
這是2025年8月6日拍攝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景色(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毛竹 攝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雅講席教授豐子義指出,該報告以文明發展為主題來研究,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中國的發展不僅是一種“文明發展”,而且是一種“發展文明”,它在使發展上升為文明的同時,又進一步推動了文明自身的發展,使文明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科技創新正實現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的跨越。
在天津市寧河區蘆臺街道金華路社區,社區黨總支副書記吳蕊(右一)就社區監控設備安裝問題為社區居民進行解答(2024年10月11日攝)。金華路社區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將原社區居委會閑置用地提升改造成為聯絡群眾的基層綜合治理陣地——“解鈴小院”。 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中國高度重視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致力于開展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創新。上海通過“人民城市議事廳”推動居民共商民生難題,浙江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矛盾解決在基層,云南已通過4900多場“院壩協商”推動解決了1.3萬余項民生事項。這些實踐為中國式民主注入活力,拓展了人類政治文明的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近年來,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取得成功,游戲《黑神話:悟空》在海外廣受關注,“村BA”“村超”等體育賽事展現鄉土活力。2024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4.9億人次,年輕人穿漢服、讀國學,推動傳統文化現代表達。
2025年4月19日,觀眾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破億手繪海報展上參觀。 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在法治建設為社會安定提供堅實保障的同時,中國還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并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美國著名可持續發展研究專家克利福德·柯布表示,中國通過生態文明的理念對世界產生積極影響,激發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攜手跨越文明藩籬書寫未來篇章
報告認為,人類文明發展具有四個維度:以人為本是價值取向,守正創新是科學路徑,開放包容是動力源泉,和合共生是正確道路。
“中國的文明發展直面現代化進程中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關系等不同維度問題,為人類文明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沈成飛說。
這是2024年9月25日拍攝的“中國天眼”全景(無人機照片,維護保養期間拍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越南哲學學會常務副會長范文德說,在文明興衰交替的歷史關頭,中國以東方文化與人類文明相結合的實踐,為人類超越文明沖突陷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可行方案,也為像越南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重要參考。
“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是一種全球不確定性,中國的倡議為世界的未來提供了一種新的路徑。”土耳其安卡拉全球咨詢集團資深國際問題專家侯賽因·巴哲說,這將為人類在21世紀破解共同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的思想動力,讓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實現共同發展。
2025年9月8日,滿載“重慶造”汽車的中歐班列(成渝)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等待發車(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中國史教研室主任王學斌說,從文明交融論到文明發展論,二者既批判了“文明沖突論”的對抗邏輯,又超越了“文明孤立論”的封閉思想,共同為人類文明從“沖突對立”走向“共生共榮”提供了富有價值的指引。
大道不孤,眾行致遠。在以發展為核心的新型文明觀指引下,各國將攜手跨越文明的藩籬,應對共同的挑戰,書寫更加璀璨的未來篇章!
文字記者:吉哲鵬、張博宇、吳帥帥
海報設計:李權
統籌:王黎、劉陽、趙婷婷、馮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