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灌區精打“水算盤”
塞上金秋,寧夏北部引黃灌區,隨著幾大供水工程相繼關閘停水,夏秋灌正式告一段落。不過,吳忠市利通區扁擔溝鎮揚水灌區分調中心依然忙碌,負責人李躋鵬輕點鼠標,遠在田間的電磁閥開啟,黃河水通過密布的滴灌帶精準“喂”到玉米根部。
“揚水站已經停水,灌溉用水哪里來?”記者不解。
“前幾輪灌水結余不少,都儲備在蓄水池,為的就是玉米成熟關鍵期不喊‘渴’。莊稼喝得飽、用水不超標,一舉兩得!”李躋鵬解釋道。
干旱少雨的利通區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85.7毫米、平均蒸發量1800毫米。自秦漢屯墾開始,這里便開鑿渠系發展農業,孕育了黃河兩岸的沃野。兩千多年后,古老灌區如何繼續暢飲黃河水?
“‘節水套餐’第一項,抓工程信息化改造,讓灌區插上‘智慧’翅膀。”利通區水務局副局長楊自健說。
“過去憑經驗,現在靠數據,借助需水預測模型及調度模型推演,哪類作物哪塊田用多少水,精準匹配。”李躋鵬告訴記者。
“以前水在渠里跑,跑冒滴漏是常事。現在水從管道流,田塊之間自動切換,再也不用扛著鐵鍬跑渠了,一人能管上百畝田,不服不行啊!”扁擔溝鎮吳家溝村種植大戶閆興已經嘗到智能化灌溉的“甜頭”。
目前,利通區節水灌溉面積達48%;量測水設施改造937套,配套信息化中心1處,骨干工程計量率達100%;信息化基礎設施應用服務覆蓋90%以上區域。
“硬科技”夯實了節水基座,如何管好用好每一滴水?“水物業”是個好法子。
夏秋灌剛收尾,利通區農田灌溉用水統計緊跟著出爐:分配水指標30652萬立方米,實際灌溉用水量25930萬立方米,結余水量4722萬立方米。
這筆用水“精細賬”來之不易。利通區在改革中精準核定用水權,將黃河水分配到60萬畝農田,農業用水確權到戶、頒證到村。同時引入社會資本,將基層水費收繳、水利設施配套和運維等交由寧夏水發集團利通現代農業供水有限公司管理經營。
“我們組建14個鄉鎮農業灌溉服務合作社,設灌水員專人專崗負責所有涉水服務,收繳水費除維持基本運營外,全部投入水利設施提標改造。現在干渠直開口都上了計量設施,用水指標分配到田塊,徹底告別‘大鍋水’!”寧夏水發集團利通現代農業供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焱說。
有了“水物業”精細管理服務,農田告別大水漫灌,搶水罵仗成為歷史。“水費降了,灌溉時間縮短了,玉米畝均增收500元左右,劃算得很嘛!”利通區高閘鎮朱渠村玉米種植大戶馬學兵說。
水權改革以來,利通區農田配水效率大大提高、灌溉用水節約15%~20%,水費收繳率提高到96%、灌區用水矛盾糾紛下降90%,水利設施維護經費少、有人建無人管等問題迎刃而解。2023年和2024年,利通區農業灌溉實現節水300萬立方米、3900萬立方米。
灌溉結余水量去哪了?入市交易,讓每一滴水的效益最大化發揮!
翻看利通區今年水權交易記錄,一項農業用水“流向”工業的交易引起記者注意:寧夏水發集團利通現代農業供水有限公司將在未來10年,以每立方米1元的價格為吳忠市太陽山開發區30家企業提供800萬立方米的生產用水保障。
農業節水跨區緩工業之“困”、解異地農田之“渴”,在利通區已司空見慣。“新建項目沒有工業用水指標,我們通過農業挖潛結余用水正好補缺,雙向奔赴!”金焱告訴記者,用水權跨領域、跨區域交易,不僅讓“湯”和“饃”實現科學配比,還倒逼水往高附加值、高效益產業和行業流動。
自水權改革以來,利通區已累計交易水量4435萬立方米、金額4.69億元。水指標交易的收益怎么分?“改革紅利都有份兒!項目公司、合作社、用水戶按照7:2:1的比例分配,既保證了項目建設有資金,還調動了用水戶節水積極性。”金焱告訴記者,近3年來,利通區累計發放節水獎勵資金188.59萬元,“‘淌多淌少一個樣’的觀念變了,大家都想著咋把水省下來呢!”
“灌水調度憑數據說話,田間計量有閘門監測,結余水資源還能入市變現,咱們的新型現代化灌區越來越有范兒!”楊自健說。
(本報記者 張文攀 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