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張 英
“熊調解員,您可算來了!我鄰居李錄寶非說我罵他,現在不讓我從他家門前的路走了,可我壓根兒就沒有罵他,真是頭大啊!”9月16日一大早,商南縣十里坪鎮十里坪社區的調解員熊峰剛端起杯子喝了口水,就被上灣組64歲的李宜祥拽到了村黨群活動室門口。他笑著擺擺手:“別急別急,咱這就去看看,到底是咋回事,您別著急上火!”
在十里坪鎮,像熊峰這樣的人民調解員有85名,他們走組串戶、爬坡上坎,專解各種“不服氣”“不順心”。別看他們沒穿制服,沒拿驚堂木,卻能用一口鄉音、一臉笑容,把劍拔弩張的鄰里糾紛化解成“一碗水端平”的暖心事。
要說調解員的本事,首推“讀心術”。上個月,黑溝村的宋廣軍和吳澤華因為一條排水溝吵翻了天——排水溝在兩家地界中間,宋廣軍覺得“排水溝在我地界里,當然歸我使用”,吳澤華卻堅持“我修的,為啥我不能使用”。調解員魯佳上門時,兩人正拿著榔頭在對峙,差點現場直播了。
“宋哥,您先消消氣!”魯佳一把攔住,轉頭對吳澤華笑道,“吳叔,您一直以來與人為善,口碑非常好,鄉親們都知道。”見吳叔點頭,他又轉向宋大哥,“兄弟,遠親不如近鄰。”幾句話戳中了雙方的軟肋,他趁熱打鐵:“排水溝是連接兩家的紐帶,要不這樣——您兩家都可以使用,如果需要維修,兩家都出錢。”最后,好幾番上門做工作,矛盾才沒了,還多了份人情味。
調解員們還有套“土辦法”——趕集日在村級廣場支個“和事攤”,田埂上碰見村民就蹲下來抽根煙嘮兩句。調解員老楊的筆記本上記滿了家長里短:“張家和李家因為牛吃了菜園子要賠錢”“村頭老兩口和兒子鬧分家產”“王家兩兄弟林地糾紛”……他常說:“調解不是坐辦公室判案子,得走到人堆里,聽老百姓掏心窩子的話。”
在十里坪鎮,調解員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他們以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矛盾,在家長里短中守護萬家燈火。
他們不僅是糾紛的“調解者”,更是法治的“播種機”,用方言土話講透法律道理,讓“有事先找調解”的理念扎根鄉土;既是矛盾的“終結者”,也是治理的“智囊團”,以個案經驗反哺機制完善,推動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善治格局。正如黑溝村調解員魯佳常說的:“咱就是山坳坳里的‘和事佬’,只要鄉親們能笑著種地、安心掙錢,咱這腿跑細了、嘴磨破了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