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是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夏糧實現穩產豐收,早稻總產單產實現雙增收。今年秋糧面積穩中有增,長勢正常偏好,奪取秋糧豐收有很好的基礎和條件,而這離不開堅實的水利保障。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必須把糧食安全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端牢中國人的飯碗。記者從水利部獲悉,截至目前,全國耕地灌溉面積達10.86億畝,以占全國5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80%以上的糧食,耕地灌溉面積上夏糧產量占全國夏糧總產量的88.85%。
灌排體系持續完善 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陜西東雷抽黃灌區“噸半田”灌溉試驗區小麥豐收景象。陜西省水利廳供圖
秋收時節,陜西省交口抽渭灌區的玉米地稈叢密密匝匝,形成一望無際的金色波濤。
“今年以來渠首累計引水3.6億立方米,灌溉各類作物330萬畝次,創交口灌區1970年來最高紀錄?!标兾魇〗豢诔槲脊喔戎行目傄巹潕煛⒐喔瓤瓶崎L韓延安感慨:“特別是戰勝6月到8月的極端干旱天氣,保證玉米生育期得到有效灌溉。”
陜西省交口抽渭灌區的秋收景象。陜西省水利廳供
今年春季,陜西關中地區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四成,交口抽渭灌區冬小麥普遍澆了兩至三水,平均畝產1200斤,較去年豐產,而灌區周邊雨養耕地冬小麥畝產在260斤左右。
“大中型灌區是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水利部農水水電司副司長許德志說,水利部門近年來狠抓大中型灌區現代化建設與改造,夯實糧食穩產增產的水利基石。
陜西省交口抽渭灌區通過實施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更新改造30座泵站、襯砌344公里骨干渠道、配套126座量水堰和89處自動閘門,將輸水損失率從28%降至15%以下,渠道輸水能力大幅提升。
今年,大中型灌區項目被列入水利領域“兩重”建設實施方案,水利部支持實施了15處新建大型灌區、設計灌溉面積達1130萬畝,支持實施了145處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項目,完成后將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近2000萬畝。推進實施了70處重點區域排澇項目建設。
同時,水利部完善“大中型灌區一張圖”,推進灌區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實施精細化管理,與農業農村部建立“大中型灌區一張圖”與高標準農田圖共享機制,完成與高標準農田套圖工作,摸清了灌區內高標準農田底數。指導各地做好大中型灌區與高標準農田等項目銜接,整裝推進灌區現代化改造。
“目前,全國耕地灌溉面積達10.86億畝,占全國5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80%以上的糧食?!痹S德志說,“其中,大中型灌區畝均產量是全國平均畝產的1.5倍到2倍,是雨養耕地的2.5倍到3倍,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力軍?!?/p>
科學調度精準灌溉 全方位保障糧田用水
秋風吹拂,山西省芮城縣南磑鎮周青村的玉米地蒸騰著豐收的氣息。周青村的種糧大戶張建輝說:“這么旱的天氣,這100畝玉米長勢這么好,多虧大禹渡灌區把水送到了地里?!?/p>
灌區的渠系就像人體血脈,汩汩水流順著渠系延伸到哪里,豐收的希望也就延伸到哪里。
水利是農業不可或缺的保障。去冬以來,水利部密切關注全國汛旱情發展態勢,多次召開會議部署抗旱保供水工作,為今年糧食生產提供水利保障。去年秋后水庫蓄水時,水利部就開始謀劃今年灌溉工作,指導各地積極摸排家底,充分挖掘現有水利工程設施調蓄能力和供水潛力,蓄足灌溉水源,強化綜合分析研判,及時優化灌溉方案,堅持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指導農戶科學灌溉。
今年上半年,我國河南、陜西、山西等地受旱,對夏糧生產造成不利影響,但受旱地區大中型灌區由于儲備水源充足,在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有保障的情況下,及時精準灌溉應對持續氣象干旱,既避免了作物因過度蒸騰蒸發導致缺水而引發的生長停滯或枯萎,又促進了次生根生長,提升作物對水分養分的吸收能力,部分地區出現“越旱越豐產”現象——河南商丘市三義寨灌區今年冬小麥平均畝產1300斤,比去年增加200斤;河南濮陽市南小堤引黃灌區冬小麥畝產1050斤,比去年增加了50斤;山西大禹渡灌區夏糧平均畝產較去年增加107斤,增產11.9%。據權威科研機構監測分析,今年耕地灌溉面積上夏糧產量占全國夏糧總產量的88.85%。
山西大禹渡灌區的秋收景象。水利部供圖
“我們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措施,堅持‘精準范圍、精準對象、精準時段、精準措施’?!痹S德志說,水利部全力保障今年農業灌溉用水需求。
6月以來,圍繞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和西南等秋糧主產區,水利部門強化骨干水工程調度,全力保障水稻、玉米和大豆等秋糧灌溉。截至9月中旬,夏灌累計供水近2000億立方米,灌溉耕地近8億畝。針對安徽、河南等地較為嚴重的旱情,水利部門科學實施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等骨干水庫,以及安徽引江濟淮、江蘇江水北調等引調水工程的抗旱調度,指導安徽、河南、江蘇、山東等地旱區288處大中型灌區累計引水13.1億立方米,保障了1640余萬畝水稻、玉米等秋糧作物灌溉用水。
2022年,水利部啟動49處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數字賦能指導科學灌溉,積極推進農田灌溉用水計量精準化、管理運維智能化、灌溉方式高效化。
優化提高泵站機組群供水能力10%,滿足灌區農戶迫切用水需求;通過灌區配水渠道“管理減員增效”模型,生成灌區保糧供水“預案”;實現計費閘口配水設施統一、計量統一,并24小時在線監測……面對今年嚴重干旱,山西大禹渡灌區積極發揮數字孿生灌區建設的優勢,有序有效推進農業灌溉。
“我們基于數字孿生平臺,通過灌區GIS一張圖的輔助,結合灌區雨墑情數據實時監測等,提前預測、預報不同作物水量需求和潛在風險,精準調整灌區保糧供水預案,確保了糧食產量的穩步增長?!鄙轿鞔笥矶蓳P水工程服務中心主任董曾武介紹。
構建節水制度政策體系 推動農業節水增效
農業是用水大戶,也是節水潛力所在。
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土地資源北多南少,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生產與水土資源不適配,農業用水供需矛盾突出。以有限的水資源有效保障糧食生產,必須堅持“節水優先”,加快健全農業節水增效制度體系,從根本上確保糧食安全。
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全面推進國家節水行動,2025年4月出臺《關于全面構建節水制度政策體系的意見》,建立健全科學灌溉制度、用水計量監測、農業水價政策、節水市場制度、節水技術及服務等農業節水增效制度政策體系。
在今年的春灌、夏灌中,水利部指導各地各灌區積極開展節水灌溉、精準灌溉、智慧灌溉,為糧食生產保駕護航。
——積極推進灌溉試驗站網綜合能力提升,推動灌溉試驗數據整編和成果推廣,優化灌溉制度,指導農戶科學灌溉?!拔覀兎e極開展‘噸半田’灌溉管理試驗,推廣小畦快灌節水模式,使畝均灌水定額下降10%以上。”陜西東雷抽黃工程管理中心主任李煥新說。
——持續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全國累計實施改革面積超10.3億畝?!拔覀兂掷m深化農業水價改革,豐枯季節浮動價制度試行取得圓滿成效?!表n延安說。
——完善優化農業用水權交易制度,在浙江湖州等4個地市和廣西百色等17個縣級行政區開展實踐探索。
——指導各地培育壯大專業化、社會化農業節水服務組織,強化工程管護,開展農業節水技術推廣應用,提供節水灌溉等服務。山東齊河縣建立起用水組織、種植合作社、節水裝備企業全面參與的農業節水技術服務網絡,為分散種植戶提供節水灌溉服務,引入大禹節水公司開展滴灌設施專業化管護,幫助群眾解決滴灌帶鋪設、水肥使用等技術難題。
……
截至目前,我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已達6.38億畝,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噴灌面積突破1億畝,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較“十三五”末降低4%?!霸谵r業用水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實現灌溉面積和糧食產量穩步增加,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水利貢獻?!痹S德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