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烏魯木齊9月20日電 題:為何說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是文明根脈與治理創新的當代實踐?
——專訪新疆師范大學原副校長牛汝極
作者 茍繼鵬
自漢代開始,新疆地區正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此后,歷代中央政權都行使著對該地區的管轄權。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迎來歷史發展的新篇章,特別是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實踐,成為“中國之治”在新疆的生動呈現。近日,新疆師范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牛汝極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表示,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是文明根脈與治理創新的當代實踐。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一處棉田內,大型采棉機正在作業。 茍繼鵬 攝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新疆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汲取了哪些重要歷史鏡鑒與智慧?
牛汝極:中華文明的邊疆治理,從來就是“多元一體”基因的自然延伸。新疆的發展史,本質上是“大一統”“和合共生”“民為邦本”等理念的實踐史。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智慧,在于將這一歷史連續性轉化為當代治理的底蘊。
自先秦時期起,新疆就與中原地區保持著密切聯系。從漢代設西域都護府開始,“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夯實了新疆是中國領土的法理根基。這種“大一統”不是簡單的疆域疊加,而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包容。尼雅遺址出土的漢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把天文、信仰和疆域認同融匯在一起?!妒酚洝贰稘h書》對西域風土的記載,更是中原王朝的治理自覺。
今天,這份傳統被激活,靠的是“歷史記憶喚醒”和“國家認同建構”雙向發力。如“西域文明中的中華印記”考古工程,梳理樓蘭漢文木簡、北庭故城唐代官署等,把“新疆是中華文明一部分”的歷史,變成具體可感可見的敘事;還有“中華文脈·西域回響”數字工程,用技術復原張騫通西域、鄭吉經營西域的場景,讓“絲綢之路是中華文明開放之路”的認知,成為今天新疆發展的精神錨點。
2025年5月18日,西域都護府博物館在新疆輪臺縣西域都護府歷史文化園正式開館。 巴州融媒體中心供圖中新社記者:從歷史上的“多元一體”格局到今天強調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如何將這種歷史積淀轉化為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現實路徑?
牛汝極:中華“和而不同”的智慧,在新疆就是“多元一體”的辯證統一,不是消除差異,而是用共有文化符號凝聚共識。這種文化認同不是形式化的,而是“符號—情感—認同”的真實轉化。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華文明的治理核心,在新疆歷史上一直都在實踐:漢代在西域屯田,既解決軍糧問題,又幫當地發展農業;唐代設驛站,暢通物資和人員往來,帶動經濟繁榮。這些都以民眾利益為出發點,也贏得了民心。
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把這些理念變成了具體的民生工程。經濟上,借助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如推廣優質棉花技術、打造喀納斯景區等,各族群眾有了更多就業機會,收入大幅提高;社會事業上,通過加大教育投入、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民眾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各民族間的溝通與理解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上,通過完善基層醫療,民眾的身體健康獲得更好保障。這些實踐既讓各族群眾真切感受到實惠,也從民生層面夯實治理根基。
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一所民辦國家通用語言小學內師生在上課。 烏什縣融媒體中心供圖中新社記者:“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這二十字方針,相較于過去的治理思路,有何創新之處?如何看待新疆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
牛汝極: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既承繼了歷代中央政權經略新疆的歷史智慧,又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定位,實現了從傳統邊疆治理向現代治理體系的跨越。其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與中華文明“民為邦本”的治理傳統一脈相承,同時通過法治化、系統化的創新手段,回應了新疆治理的復雜性和長期性挑戰。
具體而言,依法治疆的核心,是把“法安天下”的傳統變成現代治理效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去極端化條例》填補了特殊領域的法律空白,但更重要的是用“法治大篷車”“法律故事匯”等形式,將民間“息訟止爭”智慧和現代法治相結合,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的依歸和氛圍,古代西域“漢律與地方習俗兼容”的智慧,在今天獲得了創造性發展。
富民的關鍵,是把“共同富?!弊兂伞爱a業—就業—增收”的閉環。新疆著力培育壯大的現代產業集群,是“因地制宜”傳統的現代實踐;建設優質棉基地,延續“勸課農?!钡闹卫硭悸?;農村電商助力農牧民產品銷往全國,激活了“貨暢其流”的商業智慧;職業技能培訓里融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既提高就業能力,又延續“書同文”傳統。
新疆庫爾勒梨園內,果農正在直播。 茍繼鵬 攝長期建疆的保障,是把“為政以德”的傳統變成黨的執政能力?!包h建+網格”模式里,黨支部建在網格上,把“為民父母”的觀念變成“零距離服務”;援疆干部的“傳幫帶”機制,延續“選賢與能”的傳統,培養扎根邊疆的骨干;兵地融合中“邊疆同守、資源同享”的實踐,把“天下一家”變成具體行動——黨的組織力,就是凝聚人心的核心動能。
中新社記者:為什么說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是文明根脈與治理創新的當代實踐?
牛汝極: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制度創新,核心是打破“邊疆只是特殊治理對象”的老思維,建立“邊疆是國家治理有機組成部分”的系統邏輯。這種突破,體現在政治、經濟、生態三個維度的深層變革。
政治創新的本質,是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變成可操作的制度,用“總目標—主線—抓手”的架構,實現從“維護秩序”到“建構價值”的轉變。比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條例》,不只是行為規范,更把“五個認同”寫進制度,提供法治保障。
新疆經濟變革,把“地理邊疆”重新定義為“文明開放的前沿”。這不只是為了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為激活絲綢之路的歷史基因,漢代“使者相望于道”的互市、唐代“胡商云集”的繁榮,都證明新疆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對話的窗口。
新疆作為生態安全屏障,其治理創新根植于“道法自然”的中華智慧。更關鍵的是“生態富民”,碳匯交易試點里,牧民保護草原就能獲得收益,把“天人合一”變成可量化的經濟機制;“景區帶村”模式讓喀納斯生態價值惠及村民,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保護與發展的統一。
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本質上是中華文明治理智慧的當代綻放。從西域都護府的“宣威布德”到今天的“依法治疆”,從古代絲綢之路的“互利共贏”到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共享”,新疆的實踐印證了一個真理: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大一統”中包容多樣、在多樣中凝聚統一。(完)
受訪者簡介:
牛汝極。受訪者供圖牛汝極,第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新疆師范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獲法國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博士學位;任第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民族學學科專家評議組成員,其《十字蓮花:中國元代敘利亞文景教碑銘文獻研究》《文化的綠洲:絲路語言與西域文明》《維吾爾古文字與古文獻導論》《新疆文化的現代化轉向》《回鶻佛教文獻》《阿爾泰文明與人文西域》等6部專著獲省部級以上獎勵;主持完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省部級項目十余項;在法國《亞洲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等中外期刊以中、英、法文發表論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