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9月20日電 (記者 陳靜)1925年秋,復旦大學史學系正式建立,是校內最早系科之一。留美歸來的余楠秋先生擔任首任系主任,立意吸納西方歷史研究視角,課程涵蓋中國近百年史、歐洲史、亞洲史、經濟史等。今年是復旦大學歷史學科創建100周年。紀念復旦大學歷史學科創建100周年大會20日在滬舉行。
據悉,復旦大學歷史學科誕生于民族危難之際,自創立之初,便肩負探求真理、傳承文明、鑒往知來的使命。百年后的如今,復旦大學歷史學科從最初的史學系,形成由歷史學系、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旅游學系、歷史地理研究所、文史研究院、科技考古研究院、全球史研究院組成的大歷史學科群,各學科彼此貫通,激蕩出思想與學術的創新涌流。
1952年,復旦大學歷史系和滬江大學、圣約翰大學、浙江大學等校歷史系合并,組成了中國高校史學界的“黃金陣容”。中國史方面,有陳守實、周予同、譚其驤、胡厚宣、馬長壽、蔡尚思、章巽等;世界史方面,有周谷城、耿淡如、王造時、陳仁炳、朱滶、田汝康、程博洪、靳文翰等;還有當時已脫穎而出的一批中青年史學家,如:張蔭桐、胡繩武、金沖及、趙人龍、吳應壽等。復旦大學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史學重鎮。
復旦大學歷史系屢開風氣之先、立于時代前沿:1959年,在國內率先成立中國歷史地理研究室;1964年,成立國內唯一一個拉丁美洲研究室;1977年,成立全國首個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1981年,中國古代史、歷史地理學、世界上古史中古史3個學科點被評為國家首批博士點;1999年至2013年,先后有6篇論文獲評“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居全國歷史學科之首……
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復旦歷史學人對接國家重大戰略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持續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在中國社會經濟史、城市史等方向力作頻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戴鞍鋼的文章《港口、城市、腹地——上海與長江流域經濟關系的歷史考察(1843-1913)》,深度探討了近代江南地區的港口與腹地的關系,對如今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1989年,復旦大學與國家文物局聯合成立文物與博物館學院,建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旨在為國家培養既能從事考古學術研究,又能從事文博事業和產業經營的創新型復合人才。
據悉,上海的考古資源少,在復旦大學發展文博考古專業,不能一味只走“田野考古”的傳統路子。復旦大學獨辟蹊徑,特聘袁靖教授組建科技考古研究院。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云集文博、生命科學、高分子、光學、核科學等多領域專家學者,成為當下國內科技考古研究的前沿陣地之一。分子鑒定、人骨考古、同位素考古、顱面復原……近年來,該校文少卿副教授團隊利用科技手段對烈士遺骸進行研究,嘗試復原當年烈士們經歷的生活和戰爭場景,幫助烈士“回家”。
“研習歷史,須做到‘博大精深’,不僅要勤于鉆研專業知識,還要融古匯今、視野開闊。”周谷城先生在第一節課上的這句教誨,鐫刻在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姜義華心中。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樊樹志追憶五六十年代的課堂,歷歷在目的是周予同先生的板書:“先生非常勤奮,一堂課不停地寫板書,而且是繁體字豎寫,從右寫到左。先生上課不用講稿,口若懸河,談笑風生。”
20世紀70年代末,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成立全國首家以“文化”命名的研究機構——“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由著名學者蔡尚思先生領銜,李華興、朱維錚、姜義華共同將歷史研究的視野從傳統的經濟史、政治史拓展至文化史,不僅在學術圈內影響深遠,更引領整個社會的思想解放,推動形成20世紀80年代蔚為壯觀的“文化熱”。作為“文化熱”的標志性成果,“中國文化史叢書”極大沖擊了當時歷史學界原有的研究范式。
進入新世紀,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與世界對話、如何使國際學術界更好地理解中國,成為復旦大學史學學者面臨的新命題。2007年,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成立,院長、文科資深教授葛兆光提出“從周邊看中國”的研究視角,倡導通過發掘周邊各文化區域留存的文字資料,重新審視中國與周邊世界的聯系。2018年,在葛兆光主持下,20多位青年學者共同參與并推出首部全球史著作《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2023年,全球史研究院成立,為新一代史學研究者提供更廣闊、更包容的全球視野。
當AI技術重塑人類生活,復旦大學史學學者也嘗試跨界。歷史學系教授高晞帶領團隊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合作,開啟了AI for History項目,僅用三個月便搭建起首輪歷史模型。目前,該模型已覆蓋29種語言,乃至音樂樂譜、銘文,突破了歐洲中心論下史料體系的局限。目前,高晞團隊攜手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正在開發“中華文明在西方”的大模型,嘗試通過文本、圖像、音頻、視頻與時空五維互證,從世界視角重審“中華”概念的形成和建構過程。
“歷史學是一門用人文的眼光,洞察人間社會過去和現在的學問。”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姚大力說,面向未來的歷史學,呼喚更多元開放的跨學科眼光,更寬闊包容的全球性視野,以及更久遠通透、富于前瞻的胸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