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9月20日電(曹丹)“第一,到浙大來做什么?第二,將來畢業后要做什么樣的人?”
這是浙江大學竺可楨老校長著名的“兩問”,是師生叩問初心的起點,也指引著浙大在時代浪潮中不斷求索的方向。
2005年9月,浙江省委常委會在浙大召開一次歷史性會議,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總目標。
二十年來,浙大秉持“求是創新”校訓,一步步將宏偉藍圖轉化為辦學實踐和發展成效,成為觀察中國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一個生動樣本。
育人之變:從“會讀書”到“會創造”
近日,在浙大2025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浙大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馬琰銘以《從“會讀書的人”到“會創造的人”》為題,闡釋了浙大在新時代的育人使命。
如何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興趣,釋放其創新動能?
“人工智能是革命性的工具。”浙大本科生院院長吳飛說。
今年8月,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進一步凸顯人工智能在國家戰略中的核心地位。
8月8日,觀眾在浙江大學的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參觀。王剛 攝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排頭兵,浙大敏銳地認識到人工智能在教育變革中的關鍵作用。
早在2021年,浙大就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率先推出“AI+X”微專業項目,打破校際壁壘,助力學生跨學科掌握AI技能。2025年,該項目升級至2.0版本,拓展了跨校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作為國內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行者,浙大自2018年獲首批人工智能本科專業以來,持續完善學科布局:2019年設立全國第一個人工智能交叉學科,2024年獲批國家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并成為全國唯一國家人工智能教材建設基地。
2024年9月,浙大面向全校99個本科專業推出人工智能通識必修課,覆蓋6000余名學生,實現人工智能教育全面普及。2025年9月,浙江省教育廳全面推行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其中浙大開發的9門課程被納入全省教學體系。
“專業、學科、平臺、教材四位一體,浙大已逐步建成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培養底座,為培養引領人工智能創新的拔尖人才奠定堅實基礎。”吳飛說。
落地之聲:從“實驗室”到“生產線”
大學的核心使命在于為國家培養科技創新力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20年來,浙大不僅培養了大批科學家,更涌現出一批優秀企業家,形成獨具特色的“浙大系”創新創業現象。
浙大政策研究室主任徐賢春介紹,20年來,學校構建了“輻射全省、面向全國、鏈接全球”的辦學格局,與浙江省11個設區市全面建立校地合作關系,打造高水平創新創業網絡,形成“名城加名校”“科學家加企業家”的獨特生態。
8月8日,浙江大學內用于新能源車隔空充電的設備吸引觀眾。王剛 攝以浙大與杭州共建的杭州國際科創中心為例,浙大航空航天學院教授王宏濤帶領團隊在這里成立鏡識科技,研發了世界首個高機動機器人設計軟件、世界最快的四足機器人黑豹(峰值速度達10.9m/s)等。
“依托科創中心,我們實現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應用’的落地閉環。”王宏濤說,鏡識科技與科創中心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研究院,正推動具身智能技術加快轉化落地。
據統計,超過80%的浙大本科生在校期間參與科研實訓,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推動科研成果轉化。云深處科技創始人朱秋國的機器人創業之路,便始于在校期間參加的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競賽。
目前,浙大已與全國19個省份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系,將科創服務延伸至多地特色產業領域。校友中涌現出企業家段永平、拼多多創始人黃崢、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群核科技創始人黃曉煌等一批“浙大系”創業明星。
據浙大國內合作辦公室主任吳勇軍介紹,學校積極對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通過集聚創新要素、搭建高能級平臺、激活“浙大系”力量,構建一個融匯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助力浙江打造世界級科創高地。
精神之脈:“求是創新”代代傳
1936年秋天,時任浙大校長的竺可楨在開學典禮上提出“竺可楨二問”,奠定浙大治學育人的精神根基。在其帶領下,學校雖經西遷辦學艱苦歲月,仍迅速崛起為“東方劍橋”,“求是精神”也由此成為浙大人共同的價值底色與精神基因。
面向未來,浙大發展規劃處處長尹建偉表示,學校將更好回應國家和區域之需,在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中展現新擔當。“作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浙大將充分發揮學科齊全、人才密集、創新引領的綜合優勢,主動順應科技革命與教育變革趨勢,力爭實現新發展跨越。”
從西遷辦學的艱苦歲月,到新時代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奮進征程,求是精神始終是浙大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份精神不僅屬于浙大,也是教育科技戰線的共同財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