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陳俊清 寇 靜
秦嶺深處,一場關乎高質量發展的生態革命正悄然涌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安吉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在商洛這片生態沃土上激蕩出創新實踐的磅礴力量。
沿著“兩山”理念的科學指引,2024年,承載著“中華祖脈”守護者的政治擔當的商洛,以西北唯一、全國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市的政治站位,開啟了對生態優勢向發展動能轉化的歷史性探索。
2025年金秋,市政協五屆二十次常委會以“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促進商洛高質量發展”為議題,通過跨省調研、專家論證、民主協商形成的126條對策建議,為破解生態價值轉化的“度量難、變現難、交易難、抵押難”四大現實困境,注入了政協智慧和動能。
度量體系:從賬面價值到明碼標價的躍升
破解“綠水青山”度量難題是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關鍵。商洛雖然率先搭建GEP核算平臺,核算出全市GEP總值超過1500億元,但核算結果未深入而廣泛地運用到經濟發展之中。
“生態顏值是商洛發展的鮮明底色,如何讓生態資源變資產、生態產品變商品,讓綠水青山‘有價有市’,需要一場從‘自然饋贈’到‘價值發現’的智慧探索。”市政協副主席徐秀全的話語引發全場共鳴。
市政協經濟委提出,應健全完善衡量生態系統生產價值的指標體系,建立水源涵養、森林碳匯等生態產品動態定價模型,為同類地區、同類生態系統建立統一規范的核算科目提供參考標尺。
“每個地方進行自然資本核算都不能只是知道自己的自然資本家底。更重要的是知道家底后,到底要干什么?怎么干?”民進商洛市委會建議將自然生態納入約束性指標管理,建立規劃、項目、政策層面基于“費用—效益”分析的評估考核,推動核算成果進入領導干部考核體系。
“清晰的產權歸屬和準確的價值評估,能讓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更具保障,也為生態產品進入市場交易提供可能。”市政協委員王金萍建議,制定自然資源確權的品種類型、技術標準、制度規范,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解決生態產品“歸誰有”“歸誰管”和“歸誰用”的問題,構建秦嶺生態價值“動態地圖”,讓每片山林、每方碧水都能精準標價。
鎮安縣政協則建議加強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為破解度量難題提供智力支持;設立“秦嶺生態銀行”,讓17個試點項目的68億元VEP從統計指標變為可質押資產。
“合理的市場與補償機制,能讓保護生態環境的地區得到應有的回報,激勵更多主體參與到生態保護與價值轉化中來。”劉靜委員建議積極向上申請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依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確定合理的補償標準和方式,加快GEP與已有生態價值實現途徑的銜接。
產業延伸:從初級加工到全鏈增值的突圍
走進柞水木耳智慧大棚,自動化噴淋系統與區塊鏈溯源平臺相映成趣,但調研組發現:全市名特優新農產品雖達97個,精深加工率卻不足30%,產業鏈短、附加值低。
“柞水木耳賣出金價,但咱商洛更多的山珍還困在深閨。”市政協委員馬彥民建議從產業鏈條上破局,把“種植—加工—文創—銷售”串成線,打破初級產品依賴,開發系列精深加工產品,提高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朱蘭委員表示,不能守著好資源賺“辛苦錢”,與其讓民宿“躺平”空置,不如請專業平臺來盤活,可引入攜程集團等行業龍頭,打造“云棲秦嶺”智慧管理平臺,統一調配客源、規范服務標準,讓閑置民宿變成“賺錢機器”。
陳志宏委員接過話茬,建議借鑒青島嶗山區茶文旅融合的成功經驗,讓茶園也能變公園、茶廠變展廳,游客來了既能品茶又能體驗制茶,讓每顆果實都迸發出“生態溢價”。
“鎮安月河電站要是能搞‘綠電認證+柔性輸電’,一年就能多賺1.2億元!”徐祥勇委員認為,商洛的綠電不能只“發得出”,更要“賣得好、附加值高”,要讓每度電都打上“商洛印記”,成為生態經濟的新增長點。
農工黨商洛市委會建議,構建“樹上采、林中養、地下種”立體格局,聯合科研院所攻關品種與栽培技術,探索“林藥+林菌+林禽”復合種養模式,讓林下“方寸地”變身增收“聚寶盆”。
市政協人環資委建議,大力發展林地露營、林下采摘、森林研學、森林文創等新模式新業態,打造千家鄉宿、百村萬帳、鄉村咖啡館、音樂節等沉浸式鄉村文旅矩陣,讓森林成為承載“詩和遠方”的優質場景,不斷在好風景里孕育好經濟。
市場活水:從碎片交易到系統集成的跨越
商洛市林業碳匯項目雖已在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開戶,但大量碳匯資源仍處于“儲備池”狀態,尚未轉化為實際交易量。
“碳票交易僅完成4單,沉睡資源亟待喚醒。”九三學社商洛支社率先亮出“破局清單”:建立秦嶺生態產權交易中心,把林業碳匯、水權等5類生態權益產品“打包標準化”,像超市貨架上的商品一樣明碼交易。
民盟商洛市總支建議,創新“生態貸”“GEP貸”“碳匯貸”等金融產品,擴大生態產品抵押物范圍,設立綠色金融服務中心,發展生態資產證券化、開發特色生態保險,建立“生態權益處置機制”,設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
“還得主動對接大平臺,提高商洛生態產品交易規模、活躍度、含金量。”市政協常委陳發春舉例道,“比如跟上海環交所合作設立西北分中心,爭取3年內讓碳匯交易量突破50萬噸,讓商洛的‘生態空氣’變成真金白銀。”
市商務局科室負責人則把目光投向“市場橋梁”搭建。“咱有好山好水好產品,缺的是直通大市場的路,可以借力盒馬、攜程等平臺,搞‘直采基地+定制服務’模式,讓商洛的生態優勢‘一鍵觸達’消費者。”
丹鳳縣政協提出“電能置換”新思路,呼吁完善抽水蓄能電站電力外送通道,用綠電幫企業抵扣碳排放,解決電力外送問題,降低企業的成本,實現雙贏。
洛南縣政協建議,發展生態合作社,推行“合作社+農戶+交易平臺”模式,設立生態產業基金,重點投資生態農業、綠色工業、文旅康養項目,帶動社會投資參與生態產品開發,讓生態資源真正“活”起來。
金融賦能:從政策創新到機制突破的蝶變
商洛首創“木耳貸”“氣候貸”等16款綠色金融產品,但調研組發現:綠色貸款僅占全市貸款的17.5%,VEP核算結果與授信額度掛鉤率不足10%,滿山翠色兌換真金白銀仍需加力。
“咱商洛守著‘綠色銀行’,卻常為‘信貸鑰匙’犯愁。”王衛平委員呼吁:需將生態信用嵌入金融血脈,建議建立“生態白名單”企業增信機制,下浮VEP超億元項目實行LPR基準利率,探索碳匯預期收益權資產證券化,嘗試發行全國首支“秦嶺生態信托”,讓生態資源的未來收益提前變現。
市政協委員韓東文給出了更具體的落地建議:把VEP核算結果正式納入銀行授信體系,比如種木耳的合作社,若其生態價值核算達標,可憑“生態成績單”拿到更低利率的貸款;還可以試點“碳匯收益權質押”,企業把碳匯預期收益作為抵押,銀行就能放心放貸,“這樣才能讓企業真正感受到護綠能得金”。
來自金融機構的代表也現場給出承諾。工商銀行商洛分行相關負責人姬劍鋒表示:“我們會主動對接生態企業,簡化貸款流程,根據產品生態價值和預期收益,優化審批標準,讓金融活水更快流到生態產業的‘根’上。”
除了“給錢”,商州區政協關注“怎么管”,建議整合銀行、證券、保險等資源,設立綠色金融服務中心,建立生態權益處置機制,由生態資產運營公司收購抵押的碳匯、林權等權益,既不讓銀行受損失,也避免生態資源閑置浪費。
調研組認為,建立相關職能部門政策、機制、保障協同機制,關鍵在于攥指成拳、協同發力,徹底改變“單打獨斗”的局面,從而聚沙成塔,有效破解綜合性難題,實現整體性穩定性突破。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不是選擇題,而是商洛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市政協主席王寧崗在總結中強調。正如委員們所言,當每寸土地都承載生態價值、每縷清風都蘊含發展機遇,商洛必將走出一條“綠富同興”的新路,為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提供“商洛方案”。這片青山綠水間涌動的創新探索,既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上的商洛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