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秦嶺南麓秋高氣爽的柞水,這里依舊群山疊翠、林海莽莽,身穿橙色馬甲的護林員在林間穿梭,智慧監控的實時畫面在山頭閃爍,新栽苗木的綠色枝葉正盡情感受著生態守護的溫度。
“林長制對于我們基層來說,是實實在在的‘責任狀’。”營盤鎮鎮長王鳳鵬在柞水縣委常委會會議上就林長制工作交流發言時講道。
營盤鎮創新實施“人盯人+林長制”機制,設立鎮村林長27名、監管員37名、護林員123名,劃分護林責任網格164個,布設智慧監控281個,實現線上線下聯動巡查。今年已巡林4.27萬次,及時解決各類問題21個,修復遺留廢棄礦山7處,植樹3萬余株。
自全面推行林長制以來,柞水縣以林長制工作為總抓手,借典型案例引路,通過創新治理手段,在“管綠、擴綠、護綠、興綠”上精準發力,配套建立林長制工作監督、問題處置、考核獎懲等制度辦法,在全縣構建起縣、鎮、村三級林長組織體系,261名林長分級分片認領責任區域,明確“責任在縣、運行在鎮、管理在村”工作機制,實現森林資源管護“無死角”。
“以前護林光靠‘腳底板’,現在還有‘科技眼’。”乾佑街道護林員王建軍說,如今,他攜帶定位終端巡林,遇到異常情況一鍵上報,問題處置效率大幅提升。
據了解,柞水投入480萬元專項資金為林業裝上“智慧大腦”,各智慧監控點位與縣秦嶺智慧監管中心互聯互通,新安裝291個實時監控設備與無人機巡林相結合,69個護林哨所得以改造提升,1105名護林員活躍在山間地頭,共同構建起“天空地”三位一體的管護模式,讓山林每一處角落都盡在掌握,形成“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的生態治理新格局。
而在杏坪鎮,曾經因歷史遺留問題裸露在外的荒廢礦山如今已被蔥蔥郁郁的綠植覆蓋,“靠山吃山”的村民當起了生態衛士、端上了“生態飯”碗,成為當地實施生態修 復項目的成果之一。
今年以來,柞水實施生態修復項目8個,完成營造林3.17萬畝,修復退化林3200畝,森林撫育1.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6平方公里,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居全市前列;城區更是見縫插綠、拆違建綠,單位附屬綠地面積263萬平方米,新建幸福林帶7.6公里,培育秦嶺紅豆杉和栓皮櫟優質苗木75萬株,組織義務植樹70萬株;鄉村開展水旁、路旁、村旁、宅旁“四旁植綠”活動,新建口袋公園25個,完成綠化改造面積63.9公頃,村莊綠化率達到53%。
“守好這片山,就是守好咱的好日子。”營盤鎮秦豐村57歲的村級林長徐熙南說,今年是他守護山林的第18個年頭。每天清晨,他都會背上水壺、拿著巡林本,沿山間小道巡查20余里路,排查火災隱患、制止破壞行為。
徐熙南的獲得感,正是柞水推動產業融合、促進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該縣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林菌、林藥、林茶等綠色林特產業,培育出林業龍頭企業3家,“柞水木耳”走進國際市場,品牌價值高達53.23億元。探索“林業+旅游+康養”發展模式,打造最美康養旅游廊道3.9公里,完善林間休憩驛站、森林景觀瞭望臺等森林康養設施18處,成功創建營盤鎮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鎮和牛背梁、秦楚古道等5個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實施朱家灣、老庵寺等10個“千萬工程”示范村建設,推動農村康養旅游環境持續優化。
如今的柞水,青山含翠、碧水繞城,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實踐中,繪就出一幅生機盎然的生態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