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甘肅隴南9月24日電 (高展)金秋時節的甘肅隴南市武都區,白龍江畔綿延的橄欖林碩果盈枝。一串串飽滿油亮的橄欖果,見證著一場持續半個世紀的“西果東種”奇跡。
9月23日,甘肅隴南市武都區祥宇油橄欖生態產業園。高展 攝1975年,第一批油橄欖苗木遠渡重洋,在隴南秦巴山區扎下根來。這場看似冒險的“引種試驗”,歷經50年發展,如今已結出令人驚嘆的碩果。最新數據顯示,隴南油橄欖種植面積達119.9萬畝,鮮果產量突破6萬噸,年產特級初榨橄欖油8500噸,綜合產值45億元。其中核心產區武都區種植面積64.13萬畝,鮮果產量占全國52.7%,橄欖油產量占全國68.3%。這意味著,全國市場上每兩滴橄欖油中,就有一滴源自隴南。
這場奇跡的背后,是地理稟賦與人工匠心的完美結合。隴南與西班牙、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國家同處北緯33°黃金線,氣候溫潤、光照充足,被國際油橄欖理事會認定為一級適生區。早在1998年,武都區就被列入世界油橄欖分布地圖,成為我國油橄欖產業發展的黃金地帶。
武都區區長付小龍介紹道:“武都地處亞熱帶向北溫帶氣候的過渡區,是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這里成為油橄欖最佳適生區。”
隴南油橄欖產業的發展,得益于全產業鏈的精心布局和創新實踐。當地制定出臺了加快油橄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和扶持獎勵辦法,成立中國油橄欖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和全國首個油橄欖院士專家工作站。
付小龍介紹說:“當地財政每年拿出880萬元采取以獎代補、貼息等形式,充分調動了全區發展油橄欖產業的積極性。在產業基地建設方面,建成7個萬畝示范基地、22條國際先進生產線,開發出橄欖油、保健品、化妝品等10大類80多種產品,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體系。”
圖為祥宇橄欖油收購的新鮮油橄欖。(資料圖)武都區委宣傳部供圖科技創新和品牌建設為產業發展注入持續動力。武都油橄欖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入選“甘味”區域公用品牌目錄,系列產品榮獲國際獎項102個、國內獎項89個,遠銷韓國、意大利、西班牙及歐美等地。在23日舉辦的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暨隴南油橄欖產銷對接會上,發布的《武都油橄欖品牌發展指數智庫報告》顯示,其品牌價值持續攀升,已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隴南市委副書記蔣小麗介紹說,這顆“洋果子”真正變成了百姓的“金果子”。產業覆蓋隴南44個鄉鎮,惠及40多萬農戶。在武都主產區,油橄欖產業帶動28個鄉鎮320個行政村20多萬人增收,人均油橄欖產業收入達4000多元,成為群眾穩定增收的“搖錢樹”和“鐵桿莊稼”。
與此同時,油橄欖產業與生態建設相得益彰,通過搶抓“兩江一水”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新一輪退耕還林等政策機遇,堅持基地建設、荒山荒坡治理、低產園改造結合推進,不僅創造了經濟效益,還為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發揮了積極作用,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良性發展。
新鮮采摘的油橄欖。(資料圖)武都區委宣傳部供圖站在五十周年的新起點,隴南正在規劃油橄欖產業的百億藍圖。在當天下午舉辦的產銷對接會上,來自中國經濟林協會油橄欖分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圍繞產業發展展開研討交流,多家企業進行現場簽約,為產業合作與發展注入新動能。
從地中海沿岸到秦巴山區,這顆“洋果子”用五十年時間完成了從“引種試驗”到“半壁江山”的蛻變,正以其卓越品質,走向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