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工業格局深度調整、國內產業升級蹄疾步穩的當下,如何找到突破自身增長邊界的獨特路徑、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加速增長,已成為眾多工業企業亟待破解的課題。
德國百年家族企業、“隱形冠軍”菲尼克斯電氣深耕中國已有32載,如今也同樣面臨著上述考驗。而通過開啟“二次創業”,中國菲尼克斯這家“最中國的德國企業”正積極回應這一課題——以工業器件、電氣連接等領域的傳統優勢為戰略根基,通過組織變革、本土創新和生態連接,構建“穩固核心優勢+協同延展創新”的發展格局;在長期本土化實踐與“全球視野,中國引領”的基礎上,探索面向未來、兼具韌性與活力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構建和引領跨國公司在華發展戰略新范式。
眾所周知,在工業器件與電氣連接等領域,菲尼克斯電氣在全球范圍內擁有深厚的品牌聲譽與市場積淀,長期“甘當配角”為工業生產提供高效制造、可靠連接的基礎保障,業務覆蓋電力、能源等大量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行業領域。這種對工業核心需求的精準把握,不僅是這家百年企業立足市場的根本,也是其能夠長期堅守國際化戰略、深度參與產業生態建設的前提所在。
如果從技術演進的脈絡來看,菲尼克斯電氣的連接技術始終緊跟工業需求迭代:從接線端子到連接器再到工業電子和工控器件;從Interbus到KW Software再到IT Powered Automation……每一次升級都緊扣工業生產對“可靠性、高效性”的核心訴求。
而中國菲尼克斯近年來業已探尋的,是在堅守傳統優勢、傳承變革基因的基礎上,一如既往地以中國工業和客戶伙伴的真實需求為核心導向,不斷強化組織能力建設、完善本土創新、拓寬業務邊界;在穩固核心能力的前提下立體延展戰略縱深,以更好地滿足客戶對全方位解決方案和快速響應服務的需求。
其中,負責提供基礎性保障的,是企業內部以“二次創業”為契機不斷深化的組織能力變革。中國菲尼克斯本土創新能力的深化、整體解決方案實力的提升,以及對客戶全鏈路服務需求的滿足,其底層支撐便來源于此。
近年來,公司以“One Phoenix”為核心指引,持續突破內部壁壘,優化協同機制、強化融合效能,將“英雄擔當”的冠軍文化從理念層面不斷轉化為全員準則。這不僅夯實了業務發展的根基——無論是國內重點項目還是海外拓展業務,均能實現快速響應與端到端閉環服務,更從三個維度形成關鍵支撐:一是為本土創新能力的迭代升級提供了機制保障,加速技術與市場需求的對接;二是推動跨業務、跨部門資源整合,顯著提升了整體解決方案的定制化與落地效率;三是通過流程優化與服務體系重構,精準匹配客戶對全鏈路服務的核心訴求。
更進一步看,組織能力的系統性提升,既強化了傳統業務的服務響應速度與交付質量,也為新技術探索、新業務布局構建了靈活適配的組織架構。這種“穩底盤”與“探新局”的雙重支撐,讓企業經營體系具備了更強的市場韌性與動態調整能力,為長期發展筑牢了核心競爭力。
在這樣的組織升級支撐下,中國菲尼克斯在“二次創業”的契機下推出及運用一系列抓手,持續落實前文所述布局。面對當前復雜的市場格局,中國菲尼克斯以“本土競爭力提升”為目標,一方面在導軌端子、PCB連接器等核心品類持續強化產品力,鞏固傳統優勢基本盤;另一方面緊扣中國新能源、電動汽車、數據中心等本土優勢產業的發展需求,在新場景中快速突破——通過定制化連接方案,讓百年積淀的“連接技術”基因深度適配本土產業升級需求,既延續了“可靠連接”的核心價值,又實現“本土創新賦能本土市場”的新開拓,為中國工業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轉型提供基礎保障。
同時,在此基礎上,公司進一步推動以“連接”為內核的自動化事業的發展。菲尼克斯電氣2025年最新發布的vPLCnext,將成為中國菲尼克斯發展4T融合下未來自動化的核心技術。在9月舉行的第2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中國菲尼克斯聯合華為、大灣區國創中心、拓斯達等共創“4T融合自動化柔性智造示范線”,以Virutal PLCnext Control虛擬控制技術為核心,融合鯤鵬、QSemOS、先進工業網絡和X-Motion等方案與關鍵技術,結合菲尼克斯電氣IO模塊、HMI、工業連接器等全產品線,打造原生柔性產線應用,實現工廠無線化、PLC集中化與產線柔性化。
與此同時,中國菲尼克斯還在本次工博會上展示了覆蓋能源領域、工廠自動化領域、基礎設施領域、過程自動化領域的全場景行業解決方案,并以連接基石-安全防護-智能中樞為核心邏輯發布產品矩陣,聚焦場景創新。
工博會展位圖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與中國工業騰飛的參與者,中國菲尼克斯的上述部署,既是其拓寬高質量增長空間的經營舉措,更是向產業生態伙伴兌現一貫承諾的最新實踐。這份承諾,就是數十年如一日地助力中國產業升級、陪伴中國工業邁向全球產業價值鏈的更高維。在PHIIDF2025上,中國菲尼克斯通過一系列切實舉措和“大出海合作深圳倡議”強化了這一使命,并在2025年上半年與不同賽道的客戶攜手,于海內外取得諸多業務突破,持續兌現這一承諾。
換言之,對這家“最中國的德國企業”而言,上述承諾并非抽象的品牌宣貫口號,而是與其經營實踐相呼應。貫穿所有戰略與實踐的,是“信任=責任”的文化內核,以及中國人擔當“改革開放的一扇窗,連接世界的一座橋”、力促中外產業交融的歷史使命。它們的身后,是一家國際化企業的百年工業積淀與“全華班“創業團隊在華32載的低調深耕。
實際上,這種以傳統優勢為根基、以“連接”為靈魂,持續探索創新前沿的一整套內外融合的戰略打法,深刻折射出中國工業企業從器件和產品供給向“全鏈路價值服務”轉型的典型產業邏輯和中國工業“出海”的新模態。
對工業企業而言,當下及未來的“出海”概念,絕不只是產品的“走出去”,而是“技術+產品+服務+生態”的協同出海。在這一點上,中國菲尼克斯同樣是依托傳統業務和全球化基因的巨大優勢,為合作伙伴的出海之旅提供覆蓋從“產品出海”、“方案出海”到“能力出海”的諸多幫助,和后者一起,在海外場景中快速適配、全面拓展;同時,通過與各方超越國界的深度協作,中國菲尼克斯參與解決產業升級中的各類痛點,并在實踐中反哺自身能力,形成“客戶需求-自身迭代-價值反哺的正向循環,不斷強化自己“價值連接者”的產業定位,以“中國引領”的姿態和生態伙伴共同“加速增長”。
有人說,全球大變局下,2025-2027是很多行業的“淘汰賽”窗口期。在這樣的歷史階段里,中國菲尼克斯的戰略實踐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企業的傳統優勢絕不是轉型的束縛,而恰恰是變革的依仗——正如其百年“連接”基因,雖依托于德國工業、能源等優勢產業積淀,近年來卻愈發加速融入中國新能源、電動汽車、數據中心等本土優勢領域;創新探索也不能脫離企業經營的現實條件,更不能脫離國家發展與優勢產業態勢,而是要緊扣“國家方向”,在國家產業升級浪潮中找到全新增長空間,對既有能力深挖并實現有機延展升級。
中國菲尼克斯的“二次創業之路”,實際上正是順應中國工業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且邁向全球化新階段的轉型趨勢,實現技術與場景的精準對接。可見,企業發展只有與國家優勢、國家需要同頻共振,方能在變局中站穩腳跟。相信在未來,像中國菲尼克斯這樣的范本會越來越多,既為新時代的中國工業企業穩根基、謀發展提供愈加豐富的可借鑒例證,也為更多在中國深耕的跨國企業打造中外產業融合的更多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