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打造一批國際消費集聚區和入境消費友好型商圈;開展國際化消費環境建設,優化支付服務;有序擴大單方面免簽國家范圍……記者獲悉,商務部、財政部等多個相關部委將推出新的舉措,加大對入境消費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推升“中國游”“中國購”,其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成為重要著力點。
業內專家指出,這些政策將加速釋放我國入境消費潛力,為零售文創、文旅融合及跨境支付等相關行業帶來發展機遇。
政策顯效 入境消費熱度高
近日,在大興機場航站樓,來自俄羅斯的旅客巴拉舍娃·安娜在辦理離境退稅時感慨:“我在退稅商店買到了心儀已久的手表,在海關工作人員的指導下,不到10分鐘就辦完了退稅手續,實在是太方便了!我已經對下一次再來中國購物充滿期待了。”
北京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北京雙樞紐機場驗核離境退稅申請單26819張,同比增長223.98%;驗核申請單總金額8.32億元,同比增長92.77%。
上述場景并不鮮見,尤其是在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等城市。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付一夫對記者表示,上述五個城市經國務院批準于2021年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如今已經成為提升“中國游”“中國購”吸引力的核心樞紐。比如,上海國際零售商集聚度位居全球前列,北京王府井等商圈實現國際品牌與國貨精品的深度融合。
今年以來,多個相關部委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消費帶動力、中心輻射力。同時,優化離境退稅政策等系列政策落地實施,助推入境消費潛力不斷釋放。
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全國離境退稅商店已經超過1萬家,是2024年年底的3倍;1月至8月,享受離境退稅人數同比增長248%,退稅銷售額同比增長98%。
多部門推動 更多政策利好可期
當前,我國在入境消費方面與國際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付一夫分析,我國入境消費占GDP的比重僅0.5%,遠低于國際市場1%至3%的平均水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記者從商務部獲悉,接下來,商務部、財政部等多個相關部門將加強統籌協調和政策支持,進一步推動擴大入境消費。
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在日前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將繼續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打造一批國際消費集聚區和入境消費友好型商圈;加強統籌協調,推動有序擴大單方面免簽國家范圍,優化入境免簽政策;近期還將會同財政部開展國際化消費環境建設工作,優化支付服務、提升國際化服務水平等。
政策加碼的同時,相關活動已經排上日程。今年的廣交會、進博會期間將舉辦中國國際精品消費月,該活動是由商務部聯合五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舉辦的大型消費促進活動。此外,廣州國際燈光節等大型活動也將陸續開展。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鄒蘊涵對記者表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和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能夠通過集聚全球消費資源,引領消費潮流,成為擴大消費、拉動內需、鏈接國內外市場的關鍵樞紐。
“在入境游快速發展的當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既是吸引境外游客的引力場,也是展示我國消費市場實力、活力的大窗口,是中國制造對外展示的良好平臺。”鄒蘊涵說。
潛力巨大 入境消費擴容升級
專家認為,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引領帶動下,入境消費市場將進一步擴容升級。付一夫認為,隨著更多政策利好落地,入境消費將從單一購物向商旅文體融合升級,消費結構有望從高端奢侈品向國貨潮品、特色服務延伸。
鄒蘊涵也指出,入境消費未來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一是入境游呈現出客源地多元化、旅行方式散客化、目的地小眾化、體驗內容生活化等新特點;二是國潮等文化因素的影響日益增長,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入境消費增添魅力,蘊含中國文化元素的商品和服務將成為新增長點;三是消費場景多元化,入境消費將從主要消費特色商品逐步擴展到服務領域,體驗式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將給入境游客帶來更多的精神享受。
在具體產業方面,付一夫認為,政策將利好諸多領域,比如,零售與文創領域,3C電子、非遺文創等國貨借退稅政策出海;文旅融合板塊,“文化+消費”“體育+消費”等跨界融合場景愈加受到青睞,中醫康養、特色旅游線路需求有望進一步上升;服務配套行業,跨境支付、多語種服務、智慧商圈建設等領域將隨著消費人流增長持續受益。
記者 王文博 丁樂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