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在第80屆聯合國大會期間,由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SDG中心)牽頭撰寫的《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SDGs十周年特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官網正式發布。報告顯示,中國在落實SDGs方面取得較好進展。截至2024年,全國233個指標中已有141個(60.5%)接近或實現2030年目標。
2015年,聯合國正式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下簡稱2030年議程),確立了 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2015年至2030年全球發展的藍圖。為響應2030年議程通過十周年的全面評估需求,報告經過來自40家科研機構160余位專家的共同努力,整合遙感監測、地面觀測、統計調查及國際組織報告等多維度數據,對2015年至2024年十年間全球7個及中國全部SDGs進行定量分析與系統評估,全面總結了我國自2030年議程通過以來可持續發展十年的進展。
研究發現,中國在新能源開發和公共交通等領域進展領先全球。截至2024 年,中國風力發電機組安裝數量全球第一,占全球風力發電機組總數的 39%,當年新增裝機容量占全球新增容量的68.21%;城市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人口比例超過90%,執行減災戰略的省級政府比例達100%,均已提前實現2030年目標;海上養殖從傳統模式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海水產品產量連續位列全球第一;森林覆蓋率增長至25%以上,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的國家。
報告還揭示了中國在多個關鍵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產生積極影響。2015年以來,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從3.64萬元/人增至10.36萬元/人,實現翻番;全國用水總量實現零增長,總體用水緊張度由73.3%降至61.7%;地表水水質優良率提升至90.4%;每10萬人受災/死亡失蹤人口以及直接經濟損失比重平均降幅為29.3%;34個省會城市建成區綠色空間占比提升14.2%;PM2.5濃度下降30.2%;每生產單位原煤甲烷排放量2024年比2015年減少了17%;近五年海面漂浮垃圾平均質量濃度環比減少71.1%。
2015年至2024年,非洲水稻種植面積增長15.7%,貢獻超過全球凈增長的20%,25個非洲國家實現面積增長,中非農業合作有效促進了這一主糧作物在糧食安全脆弱區的生產保障。此外,光伏發電在全球約75%的地區投資回收周期已低于或接近傳統火電或水電,中國的技術創新與規模化生產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SDG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指出:“報告持續利用衛星和多種大數據資源,逐步建成全球指標監測與評估體系。2025年報告不僅是對過去十年可持續發展進程的科學總結,更為全球落實2030議程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指標追蹤只是起點,未來,SDG中心將繼續在跨尺度監測、情景模擬、政策優化等領域深化地球大數據應用,持續研發更高效、透明和兼容的大數據評估工具,加強多源數據融合與人工智能分析能力,聚焦實現路徑與決策支持,共同構建全球可持續發展科學新范式?!?/p>
面向2030年議程僅剩五年的關鍵時刻,報告呼吁國際社會進一步擴大數據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深化指標監測與政策模擬的聯動,加強氣候變化、能源轉型和生態保護等重點領域的跨目標協同治理。報告強調,設置與各國統計數據相匹配、數據易于獲取的國別SDGs指標,發展SDGs指標的大數據監測評估新方法等,是“后2030議程”的重要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