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消費市場總體保持平穩運行態勢,消費潛能正在加速釋放,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促進經濟增長。進一步擴大內需,仍需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提振消費系列政策措施,多元發力增加消費供給,創新消費場景,壯大消費規模。
從需求端來看,消費主要受到消費能力、消費信心、消費意愿共同影響,消費能力能夠決定消費的存量,其他因素共同決定了消費的增量。從供給端來看,補齊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夠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從而促進消費。從技術端來看,數字技術應用重塑了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提升了供需適配性。從消費環境來看,完善監管體制有助于保障消費者權益,健全服務標準體系有助于推動服務業規范化、專業化發展。
提振消費,須從需求端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消費意愿和消費信心,從供給端增加和優化商品和服務供給,技術端重塑消費(供給)方式、創新供給,以及通過優化消費環境降低交易成本。
提升消費能力、增強消費信心。一是提高收入、降低稅率,夯實消費基礎。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農村轉移勞動力等重點群體技能培訓與職業資格認證銜接機制。探索建立工資增長與勞動生產率、企業效益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創新財產性收入增長路徑,完善股票、債券、保險等市場管理。探索將家政服務、老年護理等民生支出納入個人所得稅扣除范圍。二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優化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務供給,建立公共服務質量分級標準體系。提高基本醫療保險報銷比例,擴大第二、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覆蓋面。
增加有效供給。一是補齊供給短板。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社區醫療、托育設施、普惠性服務機構建設。培育文化娛樂、旅游、體育等改善型服務消費龍頭企業,提升供給質量。優化供給布局,通過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數字化手段推動東部優質服務資源向中西部梯度轉移。二是創新供給,提升消費意愿。鼓勵探索新興業態,發展個性化設計和柔性化生產等新模式,通過數字化改造及業態融合培育大宗商品、餐飲等消費新場景。
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一是完善監管體制。制定覆蓋全業態的資質審核、質量評價、安全保障等通用規范。依托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建設智慧監管平臺,運用人工智能算法進行風險識別與分級預警,提升監管精準度。暢通消費者投訴和維權渠道,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二是健全標準體系。加強內外貿小商品標準體系建設。加強文化、旅游等服務標準修訂,研制數字消費、綠色消費等新型消費標準。推廣品牌認證評價,樹立行業標桿。建立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保持標準的先進性和適用性。三是完善服務統計監測。增加服務零售額規模指標、單月增速、細分類別指標,建立服務消費統計分類目錄,將新型服務業態納入常規統計范圍。四是優化城鄉社區消費環境。加力推動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擴圍升級,打造全齡友好型品質生活圈。探索發展智慧社區,推動社區生活服務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加快補齊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短板,完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
此外,要著力減少消費限制性措施。支持有條件的景區、博物館等場所逐步延長開放時間。支持大型商貿企業利用自有場地開展外擺促銷。依法依規有序放寬辦會辦展限制。(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