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業電氣、天工股份、靈鴿股份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資本賦能下打開新的發展局面,TCL科技完成重組交割和配套融資發行,華鯤振宇、華豐科技、銀河機器人、白鯨航線、無問芯穹等硬科技創業項目持續獲得投資……“十四五”期間,在一系列實體經濟企業發展的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身影——申萬宏源。其覆蓋掛牌、督導、發行、研究、投資及做市的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持續服務新質生產力。
“十四五” 期間,我國對于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從引導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到高素質人才隊伍培養引進,再到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為新質生產力企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在資本市場領域,監管部門積極推動注冊制改革,優化上市條件,縮短上市周期,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了更為便捷的融資渠道。同時,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早期創新企業的投資力度,完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激發了市場對新質生產力企業的投資熱情。
“我們在投資過程中,不僅提供資金支持,還發揮自身在資本市場的資源優勢,為企業提供戰略規劃、并購重組、上市輔導等全方位的增值服務。”申萬宏源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健向記者表示,公司與很多企業陪伴服務近三十年,深度融入企業成長的關鍵階段,用資本市場專業能力化解企業發展中的痛點難點,見證并助力一批批企業從初創走向成熟、從區域走向全國乃至國際市場,成為企業穿越周期、持續壯大最可信賴的長期伙伴。
劉健分析說,特別是新質生產力企業,具有前期戰略投入大、技術迭代周期長但價值躍升潛力強等特點,亟需“耐心資本”投入支持,直接融資因其特有的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正與這類企業發展需求高度契合。從市場數據來看,“十四五”期間,交易所市場股債融資合計達到57.5萬億元,直接融資比重穩中有升,較“十三五”末提升2.8個百分點,達到31.6%。近年來,新上市企業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業或者科技含量比較高的企業。同時,隨著市場對新質生產力企業的認可度不斷提高,企業的融資成本也有所下降,融資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為此,申萬宏源發揮投行優勢,精準把握政策機遇。2025年上半年迅速響應科創債新政,成功發行首批證券公司科創債;加大特殊品種債券銷售力度,主承銷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 8 家銀行科創金融債;發行 21 只綠色債、碳中和債,實際承銷規模 119 億元。
“十四五”期間,申萬宏源累計服務企業融資總規模達13,675億元,其中服務科技創新企業融資規模達1,018億元、服務綠色企業股權融資規模296億元,發行綠色債券525億元。在服務企業過程中,申萬宏源以“區域+行業+產品”矩陣式發展為基礎,構建了投行、投資及研究等多條線深度協同的大投行生態圈,投行由單一“承銷保薦”中介角色向產業投行轉型,依托內部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
“在‘十四五’期間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浪潮中,我們通過‘研究+投資+投行’布局實現對實體經濟的深度服務,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劉健說,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行業將不斷創新服務模式,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