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永定河畔,秋意盎然,水鳥翩躚。家住北京門頭溝的退休教師王建國,如今每天都要到河邊遛彎。“你看這水,多清亮。幾年前這還是條干溝子,現在好了,又聽見流水聲了,心里頭都跟著透亮。”王建國的話,道出了沿岸居民的心聲。
流動的水波,是我國江河保護治理成效最生動的注腳。2022年以來,水利部部署開展母親河復蘇行動,制定印發《水利部關于印發母親河復蘇行動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全面開展斷流河流、萎縮干涸湖泊排查,率先選取88條(個)河(湖)納入母親河名錄,逐河(湖)制定并實施母親河復蘇行動“一河(湖)一策”方案,推動母親河保護治理。
“母親河復蘇,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項精細的科學工程。”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水資源保護處處長王華表示,三年來,水利部逐年組織制定母親河復蘇行動實施方案,明確年度復蘇目標,細化工作內容,持續推進母親河復蘇行動目標落實。
三年來,復蘇行動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截至2024年底,全國實施母親河復蘇行動的88條河(湖)的79條河流中,74條河流實現全線貫通,5條河流增加有水河長和時長,9個湖泊生態水位有效保障。
數字背后,是一個個被水流喚醒的鮮活故事。
在北京平谷區,泃河重現波光。河邊的老漁民趙大爺感慨:“我小時候就在這河里游泳、摸魚。后來河干了,成了老輩人嘴里的傳說。沒想到,我這把年紀了,又能看到泃河通水,岸邊的樹都綠了不少。”
更大的變化發生在流域尺度。京杭大運河連續4年全線貫通,再現“舟行碧波上”的歷史畫卷;斷流40年的滹沱河連續5年實現全線貫通;潮白河、泃河、南拒馬河等一大批曾經斷流多年的河流恢復通水,書寫著“江河復蘇”奇跡。
河流的復蘇,不僅在于地表水流的重現,更帶動了深層水生態的修復。
“最讓我們欣喜的是地下水的‘回血’。”王華提供了一組關鍵數據:通過河湖補水、節約用水、水源置換等綜合治理,京津冀治理區淺層地下水位回升了3.19米,深層地下水位回升了8.46米。
地下水位回升,帶來了泉水的復涌。在北京門頭溝區,干涸了數十年的陳家莊泉再次涌出清冽的泉水,吸引了周邊居民前來圍觀。
“這泉眼我奶奶那輩人就見過,我們這代人都以為是傳說。現在泉水咕嘟咕嘟冒出來,感覺像是歷史活過來了。”北京市民袁女士興奮地說。
記者了解到,全國已有81處這樣的泉眼在干涸多年后重新噴涌。
從永定河到西遼河,從地表徑流到地下清泉,母親河復蘇行動的滾滾春潮,正潤澤著中華大地,也流淌進百姓的心田。
王華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將繼續深入推進母親河復蘇行動,讓更多的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繪就人水和諧的嶄新畫卷。(實習生劉藝璇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