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夏曉倫)“‘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國際交往中心城市要在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中取得重大突破,要努力保持經濟持續平穩增長,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凝聚新質生產力的新制造,持續擴大居民消費,支持消費型產業發展,讓國際化大城市的發展真正造福人民。”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近日召開的《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2025》(以下稱報告)發布會上表示。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過勇在發布會上表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地緣動蕩和大國競爭日趨激烈,全球范圍內的國際交流與交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是抵御逆全球化浪潮的堤壩,針對國際交往中心城市開展持續的評價和比較研究,有助于推動國際交往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促進全球合作與交流,也是清華大學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的生動實踐。
上述報告顯示,當前國際交往中心城市發展呈現如下主要特點:一是國際交往中心城市的地位與經濟體量高度相關,但其長遠發展往往取決于人口質量紅利的有效釋放;二是多中心類型的城市體系在面對逆全球化沖擊時,往往具有更強的韌性和應變能力,特別是隨著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與全球城市網絡的不斷健全,更多國家的城市體系將呈現出多中心、網絡化的演化趨勢;三是日益多元化與差異化的發展模式,使城市相比國家而言對逆全球化的應變更為靈活,彼此緊密連接的城市網絡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往格局,成為抵御逆全球化浪潮的堅實堤壩。
報告建議,國際交往中心城市需要主動調整功能定位、升級產業結構、強化制度型開放,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實現韌性成長。要加強城市間的橫向聯合,保持科技創新優勢,平衡好安全與開放的關系,采取貿易路線多樣化策略,繼續營造良好的國際化發展環境,努力讓城市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堅力量。
北京市委外辦市政府外辦副主任馮劍表示,當前國際交往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如何在挑戰中把握機遇、在困境中實現突破,成為各國城市的普遍關切。北京深入落實“四個中心”戰略定位,把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作為重要任務,在服務國家對外開放大局中展現新作為。
德勤亞太首席戰略與創新官譚瑞表示,本次報告展現了全球城市發展進入“再全球化”的關鍵時刻,城市在區域化、數字化和綠色化的新格局中扮演著更加主動的角色。面對地緣政治、貿易摩擦和供應鏈重組等挑戰,城市必須把握合作、科技引領和制度開放三大戰略要務,以實現更高水平的聯通性、可持續性和戰略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