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焦磊)“能不能幫我精準預測一下明天的天氣?”曾幾何時,人們對氣象預報還停留在“晴轉多云”的粗顆粒度認知中。隨著社會對精細化氣象服務需求不斷提升,公眾也愈發期待更精準的數據支撐,不僅要知道“下不下雨”,更希望了解降雨的時段、強度和空間分布。
這種需求背后,需要高質量數據供給。近日,中科曙光旗下中科天機氣象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實施“高分辨率氣象數據共享計劃”,面向全球科研機構、企業和公眾免費提供兩套高精度模式數據。
據了解,此次共享的數據包括全球12公里分辨率與中國區域3公里分辨率的高精度模式,時間尺度最長可延伸至15天,涵蓋溫度、風場、降水、濕度、氣壓等160余項氣象要素,有助于商業氣象大模型突破數據瓶頸,也將為新能源、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提供公共數據基礎。
“氣象數據是應用最好的領域之一,許多大模型、大數據的開發都選中了氣象作為突破口。”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表示。
數據資源的開放與共享,不僅關乎單一領域的發展,更是整個AI產業前進的基石。根據《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報告(2024年)》,2024年我國數據生產總量達41.06ZB,占全球總量26.67%,其中用于人工智能開發、訓練和推理的數據量同比增幅高達40.95%。從通用數據向專業化、場景化、多模態數據的縱深拓展,正不斷釋放新的產業價值。
數據的價值釋放離不開算力的支撐和算法的優化。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算力總規模達到280EFlops,其中智能算力規模占比提升至32%,為海量數據計算提供智能底座。與此同時,國內AI算力領域仍面臨高端供給不足、國產加速卡性能存在差距、算力成本高、軟硬件生態不成熟等挑戰。
與此同時,算力資源和數據生態也面臨挑戰。部分高質量專業數據長期處于封閉狀態,大模型在特定領域存在“盲區”;不同廠商的算力設施缺乏統一標準,跨區域、跨行業資源難以互聯互通。IDC的研究顯示,相較于封閉式模式,開放架構在技術標準統一、兼容性保障等方面難度至少高出30%。這意味著企業不僅需要付出更多資源成本,還要放棄部分短期技術收益。
據介紹,在此背景下,中科曙光于2025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上協同20多家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布了國內首個AI計算開放架構。這一架構以GPU為核心,推動部件級、系統層、基礎設施層、軟件層、數據集層的“五級開放”,旨在通過跨層協同優化實現算力資源的高效利用。
中科曙光高級副總裁李斌表示,過去十年,企業建設了20多個大規模算力集群,累計部署超50萬張異構加速卡,作為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牽頭組建單位,有能力和責任推動AI計算領域的開放協作與生態構建。這一開放架構通過適配多品牌GPU、兼容主流軟件,以跨層協同優化打破壁壘,推進產業鏈從“算、存、網、電、冷、管、軟”單點突破走向集群創新。
大模型、AI算力、數據集是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三大關鍵要素。我國擁有的海量數據資源、穩定能源供應、多元應用場景和完整產業鏈條,將為開放架構發展提供肥沃土壤。
業內分析認為,在大模型走向開源開放、AI算力實現普惠平權的同時,發展高質量數據集并促進開放共享與融合,已成為進一步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的創新要義。隨著更多的企業加入開放生態,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正從“單點創新”走向“協同發展”,為破解算力孤島、補齊數據短板提供系統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