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孫博洋)記者從中國檢驗檢測學會了解到,近日,“人工智能+醫療裝備”研討活動在北京舉行。
會上,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教授吳健分享了團隊構建支持多模態醫學數據統一理解的大模型Med—Omni的最新進展,該模型支持文本、2D/3D影像、視頻等多種模態的理解與推理,為未來醫療AI的統一架構與臨床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會上,與會專家圍繞數據標準、模型評價、臨床應用、倫理問題、性能評價等話題發表各自見解。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主任王皓表示,從臨床醫生視角來看,性能評價最終落腳點應是臨床可用性,建議在評價體系中增加“功能體驗”環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陳慧軍認為,評價生成式數據的核心應著眼于其提升模型性能的最終效果,需警惕利用AI生成數據對模型進行對抗攻擊;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研究員牛學剛認為,應該要關注腦機接口等技術的倫理風險。
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人工智能醫療裝備發展迅速,多學科交叉是推動創新的核心路徑,應加強跨學科融合協作,促進產學研協同攻關。標準化對產業落地至關重要,需完善技術標準體系以驅動產業化持續發展。要建立兼顧創新與安全的數據質量規范、多模態模型評價體系與臨床應用驗證機制,推動人工智能醫療裝備高質量發展。